大坪村是盐津县兴隆乡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,距离乡政府15公里,距离县城66公里。改革开放40年来,这里的苗族同胞依托绿水青山等资源发展致富产业,告别了茅草房,住进了宽敞整洁的小洋房。如今,大坪村新苗寨已经成为一个亮点,该村获得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。
驻村队员钟华说:“两年以前,大坪村不仅没有硬化路,也没有通村组的公路。由于地处山区加上雨水充沛,水鞋是村民和学生必备的,孩子们常常穿着水鞋在泥泞的操场上打篮球。” 改革开放40年来,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关心帮助下,大坪村改变的不只是学校。 大坪村总面积为14.6平方公里,有苗族346户,总人口为1596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9户745人。多年来,群众以种植玉米、马铃薯、荞麦为主,生活十分困难。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:“以2007年的统计数据看,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825元。” 由于交通不便、求学路艰辛、生活贫困,村里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。为了改变大坪村的面貌,历届乡、村两级领导干部带领群众,种植干果,发展养鸡、养牛、养猪等养殖产业,均未走出一条产业发展致富的路子。 49岁的村民王富珍原来家住二等坡村民小组,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帮助下,2017年6月,她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家,卫生间、厨房一应俱全。王富珍告诉记者:“结婚近30年来,有近20年家里的主食是苞谷饭和荞粑粑,经常吃不饱。现在家里的生活比原来好了几倍。2017年,一家人靠卖竹笋和丈夫打工等,收入达到了两万多元。 基础设施的建设、产业的发展,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,激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。目前,该村已有340余人走出大山,到安徽、浙江等省务工。近3年来,该村先后有17名学生考上大学,10名村干部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就有8名。 (来源:昭通日报 高飞)